隨著全球化進程不斷推進,特別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規模、總量呈逐年增長趨勢。然而,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也常面臨本土化人才不足的問題。而來華留學生的市場優勢突出,他們兼具語言優勢、文化熟悉度和專業知識,通過企業實踐可成為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橋梁型人才”。高校作為來華留學生教育工作的主體,承擔著來華留學生未來進入企業發展的重要培育引導工作。因此,基于“理論-實踐-文化”漸進式人才培養方案,加快構建產教融合的來華留學生培育模式已是時代所趨。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產教融合提供了新機遇。
人工智能背景下來華留學生企業實踐現狀
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為來華留學生企業實踐鋪平道路。2016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外國人永久居留服務管理的意見》,提出“放寬外國優秀留學生在華工作限制,為其畢業后在中國境內工作和申請永久居留提供渠道”。同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強調充分開發利用國內國際人才資源,主動參與國際人才競爭,完善更加開放、更加靈活的人才培養、吸引和使用機制。2017年1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外交部、教育部發布《關于允許優秀外籍高校畢業生在華就業有關事項的通知》,對于取得碩士及以上學位、專業對口的優秀外籍畢業生,不再有2年相關工作經歷要求,允許其直接在華就業。由此可見,國家已經做好準備工作,為留學生在華就業鋪平道路,就業政策的落實也激發了來華留學生在華開展企業實習實踐的熱情。
企業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充盈。全球化背景下,國內企業“走出去”已經成為常態?;诓煌瑖艺摺⑽幕?、經濟等的差異性,培養跨文化復合型人才也已經成為當前企業及高校教育的熱點話題。上海寶鋼包裝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寶鋼包裝”)自2012年啟動國際化戰略以來,已在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構建起“3國4基地5產線”的產業版圖。隨著第五生產基地越南隆安項目的開工建設,企業海外業務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2025年4月2日,寶鋼包裝與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罐軍絲路訂單班”開班儀式舉行。會上,寶鋼包裝強調企業需要的不僅是技術能手,更要培養通曉中越文化、掌握智能產線操作的復合型人才。
高校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有待進一步提升。隨著來華留學人數迅速攀升,一系列來華留學教育工作相關政策出臺,制度的不斷推進反映了我國對優秀來華留學人才資源的渴求。同時,對于來華留學生而言,開展企業實踐的目的是探索自身未來就業的各種可能性。就業指導工作部分決定了來華留學生參與企業實踐的意愿。
高校作為來華留學生與中國企業之間供需對接的橋梁,不僅要開展系統性的專業教育工作,提高留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還要幫助留學生充分、透徹地了解和認知中國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然而,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對留學生開展就業指導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在校內也未能建立起與中國學生工作體系相當且完善的來華留學生就業指導體系。此外,國內部分高校的留學生管理人員對于來華留學生在華就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了解不足,尤其在涉及具體操作時更顯缺乏經驗,其專業素養不足以為留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充分保障,這不僅導致了對具體政策的解讀與指導不到位,也影響了就業指導工作的整體規劃和系統構建。
另外,由于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價值觀和職業觀念差異較大,對職業目標和發展路徑的認知不同,增加了國內高校教育內容和方法制定的難度。加之中國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在管理內容、工作重心、文化交流以及溝通語言方面與留學生原教育體系存在差異,很難承擔起對來華留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的職責,加大了留學生實習管理的難度。同時,各院校接收不同生源國的留學生后,來華留學生也主要以個人偏好選取專業,缺少院校的引導,導致部分留學生所學專業知識與崗位需求不匹配,增加了其參與企業實踐的難度,使得留學生畢業后不能很好地適應實際的工作環境,降低其就業質量。
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創新發展形式不斷拓展。2019年,習近平主席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強調“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2024年,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的民生主題記者會上,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對教育系統來說,人工智能是一把“金鑰匙”,它不僅影響未來的教育,也影響教育的未來?!叭斯ぶ悄?教育”的深入發展已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方向。
目前,人工智能仍在持續激發教育領域的創新活力,不斷豐富教育資源,拓寬教育邊界。在基礎教育領域,人工智能算法及AI學習工具正深刻改變著教育機構對學生學習狀況的掌握方式,通過更精準定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真正實現因材施教。高等教育領域同樣迎來了“人工智能+教育”的革新。2024年,教育部先后公布了兩批“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應用場景案例,充分展示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模式創新中的應用潛力。例如,清華大學以千億參數多模態大模型GLM為平臺與技術基座,研發出多個AI助教系統,服務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學實踐;北京師范大學通過整合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集成學習和統計建模等多種人工智能與數據分析技術,實時監測和分析教師教學、學生學習以及教學內容信息并進行量化評估和可視化展示,構建了全面的課堂教學過程化智能評測系統。人工智能的應用范圍也在不斷延伸,不僅限于自適應學習,還拓展至醫學教育中的AI問診系統、外語學習中的語言訓練等。
人工智能重塑全球企業實踐。人工智能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正在全球范圍內重塑企業實踐模式。從生產流程優化到客戶關系管理,AI憑借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自主學習特性,顯著提升了企業的運營效率與發展水平,也不斷優化著企業員工管理和企業實踐的內容與方式。例如,江西聯通與立訊智造通過共同打造“5G+AI”數字人教官項目,集課件制作、培訓和考核等功能于一體,為5萬名員工提供了高效在線服務。該項目中AI數字人教官替代了200多名真人教官,使培訓效率提升50%,培訓周期縮短,極大減少了人力成本,加速了企業智能化轉型。然而,技術應用的復雜性、倫理爭議及跨文化適配問題也日益凸顯。通用的普適性AI模型難以滿足部分行業的特殊需求,易出現誤判誤檢行為,同時由于AI依賴海量數據進行訓練,因此可能會出現數據濫用問題,易引發隱私訴訟。
來華留學生開展企業實踐的困境分析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來華留學生選擇在華企業實習,以積累實踐經驗并拓寬職業發展機會。然而,留學生在參與企業實踐過程中普遍面臨多重困境,這些困境不僅影響其職業發展,也折射出教育體系與市場需求之間的深層矛盾。
首先,企業實踐資源獲取途徑稀缺。
調查發現,由于來華留學生在高校教育中多為被動獲取知識和信息,很少主動尋找新的途徑開拓自身視野,因此在選擇工作時,他們更傾向于從事專業對口的崗位工作。但較多研究表明,來華留學生獲取專業對口的企業實踐機會難度較高。一方面,對在讀國際學生進行校外勤工助學有一定條件限制,且勤工助學的地域范圍以學校所在的市轄區為限。另一方面,企業對留學生開放實習崗位數量有限。不同于中國學生,留學生實習還涉及涉外法規,企業須投入更多精力確保合規,避免法律風險,這也間接增加了管理成本,因此出于風險規避,企業會傾向于減少留學生實習崗位。除了客觀因素,來華留學生獲取實習機會的主觀能動性不足也導致了實踐途徑的缺失?;ヂ摼W時代,很多企業的招聘信息甚至面試都通過網絡進行。而多數留學生使用網絡主要還是以休閑娛樂和交友為目的,很少主動搜索實習有效信息。
其次,文化和法律制度差異產生障礙。
由于中西方價值觀、溝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來華留學生在企業實踐中注定會經歷跨文化適應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常會出現因溝通方式、職場語言誤解以及制度理解錯位等問題導致的沖突,影響留學生快速適應中國職場生態。如西方國家更注重個人價值和權益,強調個人的創新能力和成果,中國更注重集體榮譽和整體利益,強調規則秩序和少數服從多數。因此,來華留學生在中國進行企業實踐時不能僅憑自我意識作出判斷。同時,中國作為高語境文化國家,交流中常會有“話里有話”的表達方式,需要對方思考和領會,但低語境文化背景的留學生既存在語言障礙,更難以領會言外之意,易導致理解錯位。另外,由于國內外關于勞動者權益保護等法律法規方面的差異,以及不同國家存在的文化禁忌,留學生在不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和習俗的情況下,易發生權益損害而不自知,或只能保持沉默等問題。
最后,所學專業知識與企業需求脫節。
當前,在對留學生企業實踐情況的調查中發現,較多企業反映留學生個人能力不足,所學專業知識與崗位要求脫節以致無法勝任企業工作等問題。數字化時代背景下,企業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同時新興產業如新能源、低空經濟等的蓬勃發展也逐漸取代了部分傳統產業。但目前高校在留學生課程設置及培養方案上仍多停留在傳統產業層面和單學科視界,動態調整機制不夠健全,使得人才培養與市場重點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結合不緊密,導致留學生社會適應性差,人才知識、技能結構與企業需求脫節。高校也未能充分發揮在企業人才需求預測、職業發展能力評估等方面的前瞻性作用,導致人才培養方向與企業需求錯位。
另外,高校教育的實踐性不足。高校的來華留學生教育以學校培養方案為主,很少基于企業真實生產現狀和技術問題設計課程內容,僅在授課中以科普方式淺層涉獵企業相關技術知識和生產現狀。傳授知識的教師也缺乏相應的企業實踐能力,所了解的信息多來源于舊的數據庫和信息網站,更新前沿知識不夠及時,極易出現課程教學與當前企業要求不匹配、技能要求考核過于淺顯等問題,不能真正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人工智能賦能來華留學生企業實踐路徑
一是輔助政策構建,引領信息整合。
首先,人工智能技術可輔助政府進行政策制定。在前期充分收集留學生和企業實踐崗位相關可用性數據信息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AI算法技術可幫助政府擬合出企業中留學生適配崗位及人數比例的最優方案,鼓勵企業積極招收留學生進行崗位實踐。同時,也可以基于“知識工程”建立促進留學生企業實踐的政策專家系統,利用人工智能的推理技術,在當前留學生校外實習限制條件范圍內,依據系統內已儲存的政策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以實現對專家經驗的模擬,為制定正向激勵來華留學生企業實踐的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其次,人工智能技術可賦能信息整合。利用學習算法建立識別模型,使人工智能實時從招聘網站、企業官網、專業論壇等海量網絡渠道收集最新的職位信息,為來華留學生尋找企業實踐提供豐富的職位選擇;同時,人工智能也可以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根據留學生設定的關鍵詞,如專業背景、工作地點、職位類別和企業文化等,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和分類,做到職位精準推送,節省來華留學生網上搜索和篩選的時間。
再次,人工智能技術可豐富高校就業宣傳形式內容。通過AI生成更具吸引力的就業宣傳圖冊和短視頻腳本,并根據來華留學生的不同文化背景生成個性化的宣傳文案,做到留學生群體精準定位及就業宣傳全覆蓋;還可利用AI制作優秀留學生就業案例和求職技巧分析等,以充實留學生就業指導宣傳素材。
二是助力多方主體實現跨文化適應。
首先,高校可根據留學生的興趣愛好、語言能力和文化背景等特征,借助AI算法為其在校內匹配合適的跨文化交流伙伴,以結成文化互助小組,推動留學生跨文化交流與理解。
其次,除在課堂上傳授基本的法律知識外,高校還可以利用AI學伴強化留學生對中國相關法律知識的掌握,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通過AI學伴的講解、練習和輔導,增強留學生對法律適用情境的印象,并激發其主動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在課堂上引入AI生成的案件及適配法條的討論,培養留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一步加深該群體對中國法律條例的理解,預防在后續進行企業實踐時遭受權益損害。
再次,企業可通過AI建立模型,為在企業實習的來華留學生定制個性化培訓及跨文化交流。企業可以建立“動態崗位池”系統,類比亞馬遜Comprehend服務,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解析崗位需求,并自動生成多語言崗位說明書,幫助留學生在更短時間內理解崗位職責要求;企業也可充分利用“AI文化導師系統”,該系統除具備最基礎的語言翻譯功能外,還可以通過深度學習自動進行文化行為矯正,對來華留學生企業實踐中潛在的文化沖突風險進行預警與提示。另外,該系統還配備了自適應學習推薦功能,可根據留學生的自身特點及成長發展需求,勾勒知識圖譜,以此構建個性化的企業培訓路徑。
三是探索新技術支持下產教融合多元培養途徑。
首先,依托AI技術重構高校產教融合教學培養方案。高校應以培養企業需要的跨文化人才為目標,通過AI分析行業數據,精準定位當下和未來產業對留學生人才的需求,在整合多學科參與及校企協作資源基礎上,構建知識圖譜、能力圖譜及素質圖譜,有目的地探索個性化教學,優化課程和教材設置。通過AI翻譯工具,針對不同學科背景及語言體系的留學生群體,實現多語言教學,打造分層分類AI學習工具培訓-專業知識教學-企業實踐教育全方位一體化的培養方案。
其次,AI牽線實踐項目落地,推進留學生教育實踐深度。利用AI算法結合留學生專業背景、技能水平和職業規劃,實現校企合作項目的聯結,完成校內創新轉接企業實踐落地,同時在實踐項目中可以配備AI智能導師,以隨時為留學生提供實踐指導并答疑解惑。
再次,AI推動高校教學及企業管理水平提升。一方面,高校教師可借助AI輔助教學工具獲取行業前沿知識,更新教學方法,在跨文化教學時融入與留學生專業緊密相關的實踐知識,使留學生所學知識始終緊跟市場變化;另一方面,在企業招聘階段可以通過分析留學生的教育文化背景、技能特長等情況,結合企業崗位需求,在算法幫助下實現人崗匹配,利用人工智能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幫助企業解決與留學生員工間的溝通障礙,促進團隊和諧發展。
來華留學生企業實踐不僅關乎企業發展,也是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關鍵領域之一。人工智能技術雖然為來華留學生企業實踐提供了跨語言支持、精準的能力培養等核心價值,但其技術局限性、文化適配性與倫理風險仍須系統性應對。未來須構建“技術-教育-產業”協同生態,實現從工具賦能到價值共創的升級。(作者王苑系上海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辦公室副主任、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裴慧系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社會保障專業研究生。本文為2024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項目“人工智能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2025年度上海政法學院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項目“‘一帶一路’框架下課程思政賦能留學生全球勝任力培養研究”、2025年上海政法學院研究生來華留學生教育教學課題“人工智能賦能來華留學生專業建設路徑研究”成果)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6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